天下足球网

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审计专栏 > 审计文化

学深弄通做实 助推生态文明

发布日期:2020-12-09 08:25:26   作者:黄斌    来源:局领导     阅读: 次    字体: [大] [中] [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十九个专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到今天,十五年过去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诉求和目标指向,其新时代意义愈益彰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

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深深感到,这一重要思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因此,我们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深入掌握这一指导我们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亿万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讲索取又讲投入,既讲发展又讲保护,既讲利用又讲修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更具活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进生态惠民的有力抓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人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系统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志性体现。“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认为,人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强调生态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统筹发展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法论。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从自然界里获得更大的自由。“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自然规律,会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应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自然的再生产是社会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生产力概念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应尊重自然界的地位与价值。没有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各项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聚焦重点难点,强化责任担当,抓住生态责任清单这个“牛鼻子”,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加大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和生态问责制度。坚持统筹生产需要、生活需要和生态需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决向污染宣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效取信于民,以群众的真实感受作为检验标准,共同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适应变化的战略选择。绿色发展就是既要发展,又要绿色,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发展。绿色发展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绿色制度的保障。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产业,运用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等绿色制度,实现绿色技术与绿色制度的互动,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审计机关要助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责。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审计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力开展资源环保审计,力促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审计重点,助力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审计重点,精准发力,推进本地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能否有效落实好这些决策部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审计机关要把开展生态文明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关注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湖四水”环境保护任务的完成、“河(湖)、林长制”等制度规定的执行情况,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发挥实效。要重点关注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情况,重点盯住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促进立行立改、整章建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二是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行规定的出台,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审计机关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契机、重要平台。在审计实践中,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情况,揭示和反映重大资源损毁、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重大履职不到位,以及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引进重大项目和支出重大资金等问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三是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资源环境保护情况专项审计。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审计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好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要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等治理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高度关注土地、水、森林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情况,高度关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落实情况,高度关注资源环境保护相关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建设运行绩效等情况,推动完善各项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落实“两统筹”要求,着力提升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和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要做好常态化的“经济体检”工作。审计机关要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当前,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向统筹要效率,靠创新提效能,不断提升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和效率,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建设获得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是注重与其他项目相融合。针对生态环境建设内容广泛的特点,要注重把资源环保审计相关内容纳入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政府投资审计、扶贫审计等审计项目之中。比如,在扶贫审计中,要关注贫困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当中,有无违规引进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企业,有无违规开采和开发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问题。通过这种有机结合,既能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扩大审计覆盖面,又能做到审计项目不交叉、不漏项,提高审计效果。二是注重改进审计组织方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重的特点,要积极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资源环保审计资源的配置,对市、县两级资源环保审计资源实行统筹,形成全市审计工作一盘棋。比如,对县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由市级审计机关组成审计组,采取大循环、大交叉方式实施,统一工作方案、统一集中审理、统一出具报告、统一开发成果。三是注重借助高新技术优势。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专业突出的特点,要积极与国土资源规划等专业机构合作,借助其遥感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高新技术,开展地理国情数据分析,构建资源环保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建立本地域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为资源环保审计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推动资源环保审计规范化和制度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就审计机关而言,就是要对资源环保审计的结果评价、问题整改、责任追究和成果运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推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环境。一是建立评价定级机制。审计机关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结合被审计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况,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果。通过建立“可量化、好评价、易操作”的审计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为有关部门考核、奖惩、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可用、好用、管用的参考依据。二是建立问题整改机制。审计机关必须强化资源环保审计整改落实,力求审计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要对资源环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由专门的科室负责抓好督促整改工作;要通过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告资源环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要注重联动整改,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积极配合,形成监督合力;要及时将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等部门调查处理,纪检监察等部门也要将相关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确保审计职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这是根除“屡审屡犯”的重要举措和重要途经。对资源环保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未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又未说明原因或原因不充分、不按规定配合审计整改的,审计机关要视情况提请本级党委、政府、审计委员会或者建议纪检监察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约谈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依据有关规定需追究责任的,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取得实效。四是建立结果运用机制。审计机关要认真分析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以多种形式,多个渠道报送给党委、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有效推动本地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